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从古至今,过年一直是咱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丰富、最热闹的一个节日。那么古人究竟是怎样过年的呢?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感受一下古代的“年味”吧。

燃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诗人王安石这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描述的就是过年时的情景。

今天的人们在过年时放鞭炮的习俗,据说就起源于古人燃爆竹的传统。那么古人最早为何会燃爆竹呢?据汉代一本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一种怪兽,名叫山臊,人如果遇到它,会患上寒热病(疟疾)。但它有一个弱点,就是怕竹子爆裂声,所以人们就用火来烧竹子,以燃烧发出的爆裂声来驱赶它。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发现将火药放在竹筒里燃烧,能发出更大的声响,“燃爆竹”这个古老的习俗开始发生了变化,“鞭炮”诞生了。

压岁钱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一项传统年俗,也是所有小孩子过年时最期待的一项活动了。压岁钱也称为“压祟钱”,寓意是压制邪祟,阻止不吉利的事情发生,让拿到压岁钱的晚辈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明清时期,压岁钱通常是用红绳穿起来,将这样一串钱给孩子。孩子们收到了用红绳古人是怎样过年的?穿着的压岁钱,都自己小心翼翼收藏起来,彼此还商量起爆竹和箫等玩具的事,孩子们既兴奋又激动,真是浓浓的过年氛围。

送名片

现代人在过年时会互赠“贺卡”,以传达祝福之意,其实类似的习俗古已有之。据记载,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过年时,各家各户会在门前贴上一个红纸袋,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信箱”,上面写着“接福”,用来放置祝福的名片。

古人过年时到亲友家拜年,如果刚好遇到对方不在家,便可以留下一张帖子,以表示自己来送过“祝福”了。而有些达官显贵交游广泛,过年时可能无法一一去拜会好友,就会派遣自己的仆人带着“飞帖”去拜年。古人这种“名片”拜年,是不是也与今天的“群发短信”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呢?

儿童“卖痴呆”

如果说以上提到的风俗我们还或多或少有所听闻,那么卖痴呆或许就有点陌生又难以理解了。

在古代,卖痴呆是儿童的“专利”,意思就是把小孩子的“痴”和“呆”去除掉,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聪明。

除夕之夜人们都在守岁,到了午夜时分还毫无睡意,等待着新一年的到来。小孩子跑到大街上,沿路呼叫“卖痴啦,卖呆啦!”但是这两样东西似乎谁都不缺,从巷南走到巷北也没有人买,孩子们相见都彼此大笑。这时出现了一个老爷爷,来问价钱,小孩子天真地说:“爷爷买的话,不用钱,赊账就行!”实在是天真烂漫又有趣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