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缘归大法道德升华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五千文明 > 再现辉煌

从古交响乐疗愈净化人心 看《神韵》承载神之韵律 重塑生命 返本归真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徐希微

南唐宫廷画家周文矩(约907-975年)的画作《和乐图》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交响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始于十八世纪的欧洲。现今的日本雅乐管弦乐演奏,被普遍认为保留了早期的交响乐队形式,就是以大规模乐器合奏来表现的音乐。

然而,这种合奏形态的交响乐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在唐宋交替的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宫廷画家周文矩(约907-975年)的画作《和乐图》,就再现了南唐交响乐演奏的场景。此画和同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表示手法极为相似。画中,这个由19名梳着高髻发式的女子组成的乐队,颇具阵容,分为两组各为9人,其规模配置相当于今天的民族乐团。一组所执乐器依次为琵琶、竖箜篌、筝、方响、笙、细腰鼓、横笛、筚篥、拍板;另一组手执乐器则依次为琵琶、竖箜篌、筝、方响、笙、细腰鼓、横笛、尺八、拍板。在二组乐工的身后,居中置有一雕花鼓座的建鼓,建鼓上方置有宝盖,击鼓乐工跪坐,双手持鼓槌作援桴欲击状。从画中可以看到,男女主人和一众侍从在庭院观看乐工演奏的情景,画家细致生动的表现了不同听者的心里感受微表情。此图,现收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馆。

我们熟悉的描写管弦合奏着名的诗词,是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这里的丝弦、管乐声,相互交错、音律回旋流转而展现的天人之际的弦外之音,很好的表达了音乐净化人心的魅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每个字都有着相应的内涵和承载的义理。我们常说的“声音”也有其不同的寓意。《白虎通义·礼乐》中有“声为本,出于五行;音为末,象八风。故《乐记》曰:‘声成文,谓之音;知音而乐之,谓之乐也’。



不同材质的乐器称为“音”。儒家的礼乐核心理念,一直将“乐”列入五经六艺中的“六艺”之一。单从乐器的名称,我们都能体验到化育的内涵及其悠远历史。

比如,被誉为“民乐之王”的吹奏乐器笛子,其称谓有涤垢除尘之意。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近似于今天的六孔笛,距今有近7千年历史。至于说用竹子做笛子,始于距今4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乐官伶伦砍竹做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再说《和乐图》中的建鼓,也叫晋鼓,出现于商代,多用于军事,由主帅执掌用来发号施令。《周礼》载:“军将执晋鼓。”鼓是扩张的意思,是春分之际万物破壳而出的声音。在《周易》中有“鼓之以雷霆,圣人则之。” 据《周礼·地官·鼓人》中记载,有六种鼓,雷鼓有八面,路鼓有四面,鼛鼓、晋鼓都是有两面。击鼓时,在大鼓之前发声的鼓叫“朔”,始的意思。大鼓之后发声的则叫“应”,是呼应大鼓的意思。

我们知道的琵琶,得名于弹奏时手指的前后拨弄。琵琶的四弦应和四季,长三尺五寸,则是取法于天地人三才和五行。古代寺庙里手持“风调雨顺”法器的四大金刚,其中东方持国天王手捧琵琶,其调,就是以音乐教化民众。

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凰的身形。《说文解字》中说笙:是正月之音,万物生,所以叫笙。大笙称为巢,小的叫做和。

管,象征万物破土萌芽。《礼记·乐记》上说:管,由漆竹制成,长一尺,六孔,是十二月的声音。

《世本·帝系篇》中记载,女娲制作笙簧,并令人制作管。制成之后,从此天下人开始明白了事理。可见其音和人之性,都是表里贯通的。



声所指的“宫、商、角、征、羽”五个声调,对应着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和五事的“貌、言、视、听、思”及人体五脏,都是和天时、节令等天地人相关联的。即,五行的“金”对应着四季的“秋”和五声中的“商”,五常中的“义”,五事中的“言”,归于臣之义;木对应着春季、角声、五常中的仁,五事中的貌,归于民之义;火对应着夏季和征声,五常中的礼,五事中的视,归于做事之义;水则是和冬季、羽声、五常中的智、五事中的听相合,归于万物之义;唯有土尊贵,不合四时相配,合于五声中的宫,五常中的信,五事中的事,归于君之义。

因而,当人们听到宫声,会变得性情温和而广大,如果宫声乱,则君主骄横;听到商声,使人刚正不阿而喜好正义,若商声错位,则大臣败坏;听闻角声,使人整齐而好礼,角声错谬,则生民怨;听到征声,使人恻隐而博爱,如果征声过于响亮,则事情陷入困境;听到羽声,使人善养而好施,一旦羽声出现差错,则万物杂乱而无章。就如同,用夏天的五音去合冬律,必定会招致暴雨冰雹。

圣人创作乐曲

古人知道音乐的呈现至关重要,其连带波及面深广,因此《礼记·乐记》中有“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就是说,懂得礼乐真谛的人能创作,记住礼乐曲调的人能复述,创作的人称为圣,复述的人称为明,明和圣,就是复述和创作的人。

在《周易》中有:“先王作乐崇德”,就是说先王制作音乐来推崇道德。《诗经》有“钟鼓锽锽,磬管枪枪,降幅穰穰。”是说,钟鼓之声锽锽奏响,悬磬管乐锵锵,神祗则降下福祉,连百兽都能感应而随之跳起舞来,何况是神、人、鬼。《风俗通义》云“夫乐者,圣人所以动天地,感鬼神,按万民,成性类者也。” 最早的音乐都是由圣人创作,是以教化民心的,能感天动地,使万民安定,成就生命以生机。黄帝创作大施天下之道能咸蒙德施的《咸池》,颛顼创作调阴阳恩济万物的《六茎》,帝喾创作调和五声以养万物能调其英华的《五英》,帝尧创作能彰明天地人之道的《大章》,舜帝创作能承继尧帝德政的《韶》,大禹创作能光大尧舜二圣之道的《夏》,商汤创作拯救万民的《护》,周武王创作以功安定天下的《武》,周公创作能斟酌文武之道辅助成王的《勺》(zhuo音,又作《酌》)。

音乐的玄妙和潜能

由于声音和人体的五脏、五行等的联动作用对应关系。所以即便是乐器的设定,圣人也都是根据人的境界来调整规范的。

伏羲制瑟,用以通神明“御邪僻,防心淫”。瑟,长八尺一寸,四十五根弦。《史记·封禅书》、《黄帝书》记载,黄帝让素女鼓瑟,声音过于悲伤不能自已,黄帝制止不住,所以将瑟剖开,减少到二十五弦。

在《史记·乐书》、《论衡·感虚篇》、《春秋》、《风俗通义》等古籍中,还记载了一则事例。

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曾为晋平公演奏清征的声调,从南方飞来十六只玄鹤,落在屋脊上,再次奏乐排成列,三次弹奏时则舒展翅膀翩翩起舞,玄鹤鸣叫声合于琴声,其声上闻于天。平公赞叹说“没有比清征更美妙的音乐了”,师旷说“清征还比不了清角”,平公问:“清角之调能让我听听吗?”师旷说不能,并说:“从前黄帝驾着六条龙拉着的象牙装饰的车,护卫着车子的是形状如鸟的神毕方,蚩尤在前面开路,风神风伯一路扫除障碍,司雨之神雨师冲洗道路,虎狼于后、虫蛇匍匐在地,在泰山顶上会合鬼神之后,这才弹奏清角之调。现在主君德行浅薄,不足以听这个声调啊,如果听了,恐怕会有败伤。”晋平公坚持说:“我已经老了,喜好就是音乐了,希望能够如愿听一听。”师旷不得已而鼓奏,一奏,有云从西北升起,再奏,暴风及至,大雨滂沱,撕裂帷幕打破了宴飨器物,回廊瓦片坠落,陪坐的人四散而逃,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侧,身体随即疾痛,晋国大旱,三年不生。所以说,不致力于德政而好享乐五音,那会使自己陷入困窘。今,瑟长五尺五寸,不是正器也。

再有,《尚书大传》上说:舜帝的时候,西王母来献她的白玉琯。即玉石制成的管。《尚书·益稷》中记载,舜帝制作箫,演奏《箫韶》变换九次,神人应和,凤凰来仪翩翩起舞。

这些都告诉我们,佳音美曲使人神清气正,而靡靡之音则使人萎靡堕落,国政亦然。

礼崩乐坏

在周王室礼崩乐坏之后渐趋衰微,各诸侯不拘礼法任意而行,使得乱世之音的桑间濮上、郑卫之声等靡靡之音出现并流行,污秽人心淤塞耳目,人们也越发放纵不羁。于是,内外都失去了以往的安静平和,《汉书·礼乐志》中讲:“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慢慢的人们将上古的雅乐声律缺失遗忘,即使后代有能记录乐曲的,也不能解说音乐的真意了。

到春秋时期,孔子在齐地听闻舜帝作的《韶》乐后境界得以升华,身体感受前所未有的舒畅愉悦,长久沉浸在《韶》乐的美妙中,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所以孔子一直周游列国,致力于复兴礼乐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纷呈乱象。

我们可以看到,在之后各朝代的盛世明君,都是推行礼乐德政的。反之,乱国昏君,则喜好消磨意志、萎靡不振的靡靡之音。如,商纣王乐师师延投其所好作靡靡之乐,使商纣王沉迷其中而越加萎靡颓废,商朝灭亡之后,师延投濮水而死。此音,被后来的师旷称为亡国之音。

历史上,是凡乱世时期必出昏君祸国殃民,民间也多是流行桑间濮上、郑卫之音的淫邪之音。

回归传统 再现辉煌

当今,盛行于世的《神韵》艺术演出,出现即震惊世人,再现了远古神传文化的深远广博之神韵。每年的世界范围内的巡演和艺术传播,令人回味之余也渐渐领悟到,根植于华夏神州的传统文化,是上天久远之前就留给世人的,以便在末后乱世时期,再度净化人们的身心,开启心智,走出乱世泥沼。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世界上其他古文明仅残留神庙遗址而依依消亡后,唯有华夏文明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原因所在。否则,没有神佑的安排,而穿越历史的灾祸侵袭,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于今的《神韵》乐曲演奏,完美诠释了中西合璧,的恢宏且深邃玄妙的特点,这也正是《神韵》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表现,这也注定了《神韵》是世界的。

综上,我们也就理解了《神韵》演出,为何会让听者含商咀征为之神驰,身心愉悦,有被重塑生命的感受;为何能拨动心弦唤醒人们尘封已久的远古记忆。只因,承载着远古神之韵律的正音雅乐,能通神明并“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充满着无尽的能量而被神护佑。

(参考资料:东汉应劭着《风俗通义》、《礼记·乐记》、《史记·封禅书》、《史记·乐书》、《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