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缘归大法道德升华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五千文明 > 世界回眸

混乱的神话与传统的哲思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Arnaud H.

纵观历史,“传统文化”的概念其实涵盖了一个巨细庞杂的范围。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很多文明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从整体上看,在西方各族的传统文化中,“双希文化”(即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中文合称)所流传的范围最广,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因此也有人形容它们是西方传统文明的两条腿。

西方文化中经常提到“文艺复兴”,它对近代人类思想、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影响非常深远。而文艺复兴所“复兴”的就是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曾经高度成熟,却又迥然不同于欧洲基督教文明的文化、艺术体系。当然,这一复兴过程错综复杂,我在以前的美术史论类文章中都谈到过一些相关情况,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而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则要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从远古的神话谈起,透过史上的层层迷雾,探寻历史的正见。

混乱的神话

去年的新闻中出现过这么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世界各大媒体都有报导:中国大陆官方教育部门2018年审定出版的教科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将耶稣赦免犯罪妇女的故事,窜改抹黑成耶稣用石头打死了妇人。

该教科书引述了《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第八章里面耶稣赦免淫妇的故事。

故事原本是这样叙述的:“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谁就先拿石头打她!’于是他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写字。他们听见这话,从老的开始,一个一个都走开了,只剩下耶稣一人和那仍然站在中间的女人。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任何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引自圣经中文译本《和合本》约翰福音第8章)

中国大陆官方教育部门2018年审定出版的教科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将耶稣赦免犯罪妇女的故事,改编成耶稣用石头打死了妇人,图为教科书中抹黑耶稣的内容。


中国大陆官方教育部门2018年审定出版的教科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将耶稣赦免犯罪妇女的故事,改编成耶稣用石头打死了妇人,图为教科书封面及相关信息。


但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科书中却被改编成了完全相反的内容,教科书中写道:“耶稣曾对群情激愤要打死一个犯了罪的妇女的众人说:‘你们谁要是自己没有犯过错,就上前来打死他。’听了这话,大家都不再向前了。当众人都退去时,耶稣拿起石头打死了这个妇女,并说道:‘我也同样是个罪人。但如果法律只能由毫无瑕疵的人执行的话,法律就只会死亡。’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是怎样看待法律的?”

这则新闻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最终以那本教科书的下架而落幕。但大家知道,教科书在书籍中的地位之高,一般都会有大量的师生日夜研究、学习、背诵,而且面向众多学子。如果他们不了解这个故事的真实版本,就会误以为耶稣是杀人犯。

自古以来,哪怕对于不信宗教的人而言,耶稣也一直被视为道德的楷模,但这样一位觉者却在末世的教科书中,在邪灵乱鬼的作用下,被人恶意抹黑、诬蔑为杀人犯。如果继续以讹传讹,以教科书的形式大面积传播下去,这对人类的道德会有多大的破坏可想而知。

既然现在连教科书里都已经出现如此严重的情况了,那么在更久远的历史中,古代的文化被改动不是更为常见吗?

希腊神话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本次文明纪元中耶稣在人间传道的时代,因此被篡改得更加严重,以至于他们神话里出现的众神完全不为人所敬畏。古希腊神王宙斯(Zeus)的名字今天甚至被大量用于给公狗取名上,而且在西方国家常见狗名排行榜中位居前列。

从流传至今的文化中看,古希腊众神被人赋予了贪婪、好色、妒忌、残暴等诸多负面特征,他们好像拥有坏人所具备的一切私欲和魔性,却难以见到多少善良与公义,宙斯更是被抹黑成一个十恶俱全之人。但是,在古希腊文献中同样能看到不少与之完全相反的内容。在这些文献中,宙斯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他对人类非常公正,不偏不倚。当人们善良地生活时,宙斯就会让他们的农产丰收,生活富裕;而当人们行恶时,宙斯就会给予他们天灾人祸的惩罚。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Hesiod)头像。因为时代久远,在西方美术史上曾被误认为是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兼剧作家塞内卡(Seneca)。此雕像属于中国大陆美术高考常见备考石膏像之一,在中国美术界可谓人尽皆知,但是数十年来却由于其发型及相貌、表情等特点,一直被中国考生和一些美术老师想当然地误称为“海盗”。


公元前八世纪的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Hesiod)在他的《工作与时日》(Works and Days)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宙斯已经把正义这个最好的礼物送给了人类。因为任何人只要知道正义并且讲正义,无所不见的宙斯就会给他幸福。”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示意图,由法国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兼艺术史家卡特勒梅尔·德·坎西(Quatremère de Quincy) 绘于1815年 。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是由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Phidias)于公元前435年左右完成的作品,放置在希腊奥林匹亚城的宙斯神庙内。神像高约12米,相传由镀金的铜、宝石、象牙及黄金制成。据古籍描述,宙斯一手拿着权杖,一手托着胜利女神,威严地坐在宝座上。神像于公元五世纪的一场火灾后失踪,但由于这件作品在历史上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一直被评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赫西俄德在劝诫当权者不要行恶时,则这样描述道:“但是,无论谁强暴行凶,克洛诺斯之子、千里眼宙斯都将予以惩罚。往往有甚至因一个坏人作恶和犯罪而使整个城市遭受惩罚的,克洛诺斯之子把巨大的苦恼——饥荒和瘟疫一同带给他们。因此,他们渐渐灭绝,妻子不生育孩子,房屋被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毁坏而变少。宙斯接着又消灭他们的庞大军队,毁坏他们的城墙,沉没他们海上的船舰。”虽然这些叙述早已时过境迁,但其内涵对于遍地瘟疫横行、新生代人口缩减的今天并非没有借鉴作用。

在古希腊文明后期,由于文人的随性创作以及民间的牵强附会,希腊神话中产生了众多出入甚大的版本。毕竟,以传说为主体的神话故事不是严肃的历史,而古希腊又是由大量小城邦所组成的整体,其中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神话传说,这也导致了希腊神话体系中因地区、时代、版本的不同而出现了大量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现象。

今天人们对希腊神话的了解大多源于荷马(Homer)与赫西俄德两人所流传下来的史诗,它们是希腊神话中相对而言较为易于融合的两大体系,其实也有不少在内容上互相矛盾的地方,因为每个不同的来源都相当于一个单独的版本。从学术角度看,古希腊除了上述两人的版本外,还有诸如剧作家苏福克里斯(Sophocles)、抒情诗人品达(Pindar)、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等大批文学家对一些主题进行再创作,也加剧了各版本间互相矛盾的情况。

另外,古希腊奥林匹斯主流信仰外的一些其他信仰团体,比如俄耳甫斯教(Orphism)、厄琉息斯秘仪(Eleusinian Mysteries)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派别,也因为教义的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神话版本,都让希腊神话体系变得更为庞杂。

可能不少华人读者对西方神话了解得不多,因此这里仅以人们最为熟悉的雅典娜(Athena)和阿波罗(Apollo)适当举例。

很多人都知道,雅典娜经常被称作“帕拉斯·雅典娜”(Pallas Athena)。这是因为在一个广泛流传的版本中,雅典娜与好友仙女帕拉斯(Pallas)练习格斗时不小心误杀了她。雅典娜非常悲伤,为了纪念逝去的挚友,她便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帕拉斯·雅典娜”。

奥地利议会大厦前的帕拉斯·雅典娜雕像(Pallas Athene Statue),建于1893 – 1902年。雕像展现了雅典娜头戴战盔,胸背披甲,一手持矛,一手托着胜利女神的姿态。


但在另一个的版本中,被雅典娜杀死的帕拉斯是个男性巨人(Giant),由于反抗宙斯的统治,在癸干忒斯战争(Gigantomachy)中被雅典娜杀死。

还有版本说雅典娜杀死的是另一位也叫“帕拉斯”的提坦神(Titan,也译作“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古老神族),与癸干忒斯战争毫不相干。

当然,希腊神话中还有更多的说法,相传雅典娜原本就叫作帕拉斯,由于雅典人对这位女神的广泛崇拜,她的名字也就变成了“帕拉斯‧雅典娜”,意思是“雅典的帕拉斯”,与旁人完全无关……

这些纷繁复杂的版本可以说让人无所适从,被称作“福玻斯·阿波罗”(Phoebus Apollo)的文艺之神、光明之神、太阳神在名字上也有诸多混淆。而且在希腊神话中,即使是太阳神这个身份,也都存在着不同的人物。

阿波罗持琴座像(Apollo seated with lyre),由斑岩和大理石制成,作于公元二世纪,现存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


在十二提坦神时代,大地女神盖娅(Gaia)和天空之神乌拉诺斯(Uranus)之子许珀里翁(Hyperion)原本是司管光明与太阳的神灵,但当他的儿子赫利俄斯(Helios)出现在神话中时,人们就开始把两者混为一谈。因为赫利俄斯每天驾着太阳车划过天空,给世界带来光明,也是太阳神。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希腊神话中各类版本不断叠加,很多人又把赫利俄斯与宙斯之子阿波罗混淆了……

这些混乱的神话版本所带来的弊端,如果仅局限在弄不清楚谁是谁这方面,还不至于给人类道德带来多么严重的破坏。但随着文人和民众根据个人喜好随意编撰故事,文化便被推下了更加危险的深渊。

公元前七世纪末叶后,希腊神话各版本中的不同人物逐步堆积成了一个混乱而又庞杂的系统,故事里人物间的联系与互动更为密切。其中,男性神和男性英雄之间互动的神话层出不穷,这让原本表达纯粹友谊与尊敬的故事逐渐变了味,在道德的败坏和人们追求病态精神刺激的心理下促成了男性同性恋风气的发展。

这种风气与古代奥运会也有关联。当时的奥运会只允许男性参赛,在比赛规则上禁止运动员着装,并且鼓励大众对男性身体的美感予以评价。奥运会作为古希腊祭典的主要仪式之一,在民众中影响巨大,因此大量的人群也逐渐习惯于欣赏男性裸体美,这都为男同性恋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当时的社会上也出现了女同性恋,但由于女性在古希腊社会地位较低,女同性恋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

当社会中的男同性恋者在人数上达到了一定比例后,文艺工作者们为了迎合大众寻求刺激的心理,便不断在故事里编撰更多的相关内容。从公元前五世纪的文学和美术作品中就能看到,很多男神身边都出现了至少一个青年男子作为他们的男伴,并且故事里的许多英雄也出现了类似的男伴。

这种情形看似荒唐,却与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似曾相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社会已经相当开放了,但当谈起同性恋时,人们都会说那是不道德的行为;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很多国家已经竞相宣布“同性婚姻”合法,不少政客本人即使厌恶同性恋,但迫于舆论与政治压力,也不得不公开支持“同性婚姻”;文艺工作者为吸引流量,所做的事情与古希腊时代的同行如出一辙,在影视、文学、艺术领域大肆宣扬这些东西……两相比较就能发现,被篡改了的希腊神话其实相当于古代的“现代派”思想,而并非真正的传统。

人类文明的维系始终遵循着一定的道德规范,否则就将被毁灭。这是神的意志,历史的规律,社会的必然,其实也是人心深处的诉求。那些充满败坏意味的“文化”对人的刺激只是一时,终究无法长久。所以在公元前五、六世纪进入鼎盛阶段的古代希腊,仅维持了一百来年的繁荣,就在各种负面思想的折腾下逐渐走向没落。从外在的表现看,当人心变得阴暗之后,人们视狡诈为聪明与荣耀,视正直为愚蠢和耻辱。在人心魔变的过程中激发了大量的矛盾,连绵不绝的内战不断削弱希腊各城邦方方面面的实力,最终随着罗马的崛起,在公元前二世纪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这里写得很简单,但实际上具体的历史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单凭那些大大小小、络绎不绝的战争名目,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了。无论从地理位置、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都能分析出古希腊败落的外在原因,但一切也都与人心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魔变的人心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决策,最终招致毁灭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古希腊人看似被古罗马人打垮,但在这表象的背后,也体现了堕落招致毁灭的天意。

罗马神话没有希腊神话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故事与传说,尤其是开始的时候。在古罗马文明早期,最初的神祇没有个人经历、婚姻或儿女。他们完全不像希腊的神,早期的罗马神显示出的只有静态的神性,而没有希腊神话中的那种人情化的性格与行为,显得更为正经,因此关于他们的活动也没有多少记录,这也造成了今天人们对罗马神话了解得相对较少。

由于罗马人吞并了古希腊的土地,便吸收了希腊留下的文明,所以在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人们习惯于用罗马神去对应神职相近的希腊神,以致于后来希腊神与罗马神相互混淆,出现了相同的神只在名字上采用两种翻译的情况。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古罗马人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逐渐也开始编故事了……在“成、住、坏、灭”的规律下,古罗马同样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败落。当败坏了的观念变成了民俗甚至形成宗教形式的时候,其道德破坏力是惊人的。比如从希腊传到罗马的“酒神节”(Bacchanalia),很早就变异成一种以酗酒狂饮和纵欲滥交为主旨的邪恶庆典,却被人赋予了“神圣”的名义,哪怕在公元前186年被罗马官方禁止后,仍然在地下秘密活动了很长一段时期。

然而,无论名称多么冠冕堂皇,哪怕打着“神”的旗号,败坏了的事物都无法长久,甚至会遭到天谴。我在《解读文艺复兴之后两百年间的美术》一文中曾列举过庞贝古城(Pompeii)因为道德败坏而被彻底毁灭的例子,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虽然这里一直讲的都是文化败落方面的内容,但其实人类的文化是阴阳、正负同时存在的。后面我们会谈到一些古希腊文化中正面、璀璨的部分,只不过人的文化本身就是正负混杂的,这就造成了后世正邪难辨的情况。败坏后的希腊文化中有很多部分其实就是留给人类起负面作用的。后期的古希腊因为道德败坏而被毁灭了,但古希腊诸国退出历史舞台并不等于文化的灭绝。那个东西的生命力犹如野草般顽强,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仍然在起着作用。

由教宗庇护六世(Pius PP. VI)出资,1775年出土于奥特里科利(Otricoli)的宙斯胸像。多个世纪以来,天主教会收藏了大量异教文物珍品,此胸像现存于梵蒂冈博物馆。


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古罗马人在战争时视之为敌人的思想,要毁灭它,但在战胜希腊后却因为其丰富多彩而慢慢接受了它;古代基督教视之为异教、异端,也要毁灭它,可是古希腊文化中的一些正面内容却附着在宗教理论上,甚至成了神学的一部分;宗教改革后不少教派重申,要纯净教义,剔除这些不是基督宗教中的东西,但它却早已与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政治等多个门类走到了一起,联系紧密;到了今天,无论是政治形态、经济制度,还是人文理念、文明基础,都与之息息相关,更具体的其实已经不便多说了。甚至现在社会上支持同性恋、性解放、乱伦等生活方式的人在找理论根据时都能追溯到古希腊,说那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而且不少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来保护它……

事实上,如果仔细查阅从古希腊时期流传至今的典籍就能发现,不少古希腊学者和哲人对当时那些混乱的神话其实是非常不满的。比如公元前六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兼诗人色诺芬尼(Xenophanes)就非常反感诗人与剧作家们对神话进行改编的行为,认为他们在亵渎神灵,而他们的故事则是侮辱神明的谎言。到了一个世纪后的圣人苏格拉底(Socrates)时代,从他的弟子柏拉图(Plato)所留下的《理想国》(Republic)等著作中也能看出,他们这一门对荷马以来的诗作颇有微词。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讲述的只是从常规理论上看文化表层的演变,但其实任何表面的东西都有个根本的来源和深层的原因。所以,对于神话时代历史的真实面貌,包括人神同在时期各参与者在留下历史时的具体行为,有些在现阶段这个多元文化错综复杂的时期难以彻底谈清,而有些也不方便目前妄作评论。或许要等到未来迷雾散尽之时,历史的真相才会真正在人类面前展现。

宗教与哲学

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有很大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宗教往往选择神话与文化中有更多训诫意义的部分,才能起到教导民众的作用。严格地说,由于当时的人皆认为信神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那个时代并没有“宗教”一词,也没有现代人对宗教的概念,但为了在语言上方便表述,学术界便一直延用了“宗教”这个词。

有时候,我们也能看到另一个词,就是“哲学”。笔者在《从一段艺术史看人类思想的变迁》中谈到过,古希腊的哲学在当时并非今天人们所认为的学问,而是类似一些流传下来的修行门派、修炼方法,也有现代学者将其与释迦牟尼佛和老子传出的修炼法门进行类比。从这个意义上看,古代哲学与宗教并没有多大区别,这种观点在学术上也是成立的。

以毕达哥拉斯主义(Pythagoreanism)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因为现在人们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归类为哲学家,很多人就认为毕达哥拉斯主义是一种学术上的哲学流派;但由于其理论中又包含大量涉及宗教或神学的观点,所以当学术界谈及希腊宗教时,这个哲学流派又被归类为宗教门派。

希腊神话传说往往注重的是故事性和娱乐性,因为智慧匮乏的凡夫俗子们习惯于按照人的逻辑和各种执著乱编故事,在剧情中把众神人情化、人味化,甚至邪恶化了。而当时的一些先哲和处于较高尚时期的部分教派却不会对胡编乱造太感兴趣。德尔斐(Delphi)的阿波罗神庙入口处刻着三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凡事不过度” 、“妄立誓则祸近”,就显示出宗教不同于神话故事的劝诫特点。

当然,也有不少起负面作用的,例如厄琉息斯秘仪中要求讲黄色笑话,在一定地点要求参加仪式的人群大声用下流的粗俗脏话交流等等。尤其是到了后期,民众处于整体道德崩溃的时代,所有的行业也都乱来了,比如史上记载的爱神神庙大肆淫乱等情况,就不多说了。

法国建筑师图尔奈尔( Joseph Albert Tournaire)根据德尔斐(Delphi)的阿波罗神庙遗址所作的复原图,绘于1894年。


古希腊宗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重视神谕(Oracle)的启示。不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民众,当遇到较为重大的事件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都会去相应的神圣之地(一般都是去不同神祇的神庙)来寻求启示,而相应的神祇如果接受朝拜,则会降下神谕予以解答。最常见的传达方式是通过祭司或神庙专职的预言者转译成人们能听懂的韵文,以诗句的形式告知祈求者。据记载,德尔斐神庙里的阿波罗神谕是被普遍证实最为灵验准确的,因此那里从公元前八世纪开始就成为古希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信仰中心。

圣人苏格拉底在世时,德尔斐的神谕便明言: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然而,神谕的非凡评价却激起了大量的妒忌。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导致苏格拉底被莫须有地指控为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在五百人陪审团的投票下被判处死刑。

当代希腊国立雅典学院(Academy of Athens)前的苏格拉底雕像,作者为十九世纪雕塑家德罗西斯(Leonidas Drosis)和皮卡雷利(Attilio Picarelli)。


在那个人人都信神的时代里,那些陪审团的成员和无端妒忌仇恨苏格拉底的人都是相信神灵存在的,但这一点并不能改变他们打着敬神的旗号泄私愤杀害圣贤的事实。

因为私欲而对圣者下手的事情屡见不鲜,西方最著名的是《圣经》里记载的希律王屠杀婴儿的故事:希律王听说出现了新犹太人之王降生的天象,视为威胁,于是派人寻找。然而派出的人得到天使的提醒,没有回去向希律王报告就逃走了。希律王找不到耶稣,便下令把耶稣家乡伯利恒那里所有小于两岁的婴儿全部屠杀了。

这类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见,当权者因为相信有王者降生人世就大肆屠杀,或者通过解读预言猜测哪些人可能是未来天子就妄开杀孽;历史上的主教、方丈等神职人员中不乏贪婪败坏之辈,但其中很多人真的相信神的存在;在无神论的中国,多少贪官污吏都坚信风水等等被官方定性为“迷信”的东西,可是相信这些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会贪污腐败了……

诸多的事例都指向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不下功夫去提升自己的道德和心性,即使相信神的存在也不一定就意味着道德高尚。道德并不是一个相信什么存在或不存在就能简单评定的概念,而是涉及到人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为人处事方方面面所贯穿的品行、观念、心境的整体。而且严格来说,如果一个人相信神的存在却无视神对人道德品质的要求,那么这种“信”也似是而非,甚至是变异的,并不算真信。

古代的先贤们无一不是重视道德与心性修为之人,这与今天只以表面的学问、技术来衡量人的价值区别很大。举个例子,比如“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约为公元前624年 – 公元前548/545年间 ),现代人都只看重他如何精通天文地理,如何开创了米利都学派(Milesian school),把他作为西方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哲学家来看待,但实际上他所做的事情是对大众的道德教化,他所掌握的,与其说是科学知识,不如说是超能力更为贴切。

由公元前五世纪的希罗多德(Herodotus)编撰的《历史》(Histories)书中记载,大贤者泰勒斯准确预测了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发生的日全食;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著作《政治学》(Politics)中则讲述了泰勒斯在冬天就预测到来年的橄榄大丰收的事迹。现代人都习惯于把这些准确的预测归结为泰勒斯的科学知识丰富,经过仔细计算判断出来的,甚至还有现代人称他为“科学之父”。但为何不想一想,在没有任何现代仪器辅助,而且科学极不发达的2600年前,一个古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与其牵强地将这些事迹附会为科学的功劳,不如大方承认它们明显带有先知预言的特征,其实也是为了教化人心。就拿亚里士多德所叙述的内容举例:大贤者泰勒斯在俗世中的工作是经商,但由于他投入了很多的金钱和时间用于寻求真理与研究哲学,导致自己变得越来越穷却毫不在意,因此引起了不少人的指责,认为哲学毫无用处。为了扭转人们的观念,泰勒斯在冬季便预知了来年橄榄会大丰收,就以很低的成本垄断租赁了米利都(Miletus)和希俄斯(Chios)的榨油坊。因为无人竞争,他在第二年通过出租榨油坊获得了大量的利润。亚里士多德表示,泰勒斯以此证明了“只要哲学家们愿意,就很容易致富,但这并不是他们的追求。”

“哲学”这个词的拉丁语名称“Philosophia”源于古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ία”,由“Philos”——爱,和“Sophia”——智慧组合而成,意为“智慧之爱”。这与佛教里谈的“慈悲”、“慧悟”或者基督教里讲的“爱”何其相似,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换句话讲,都是不同法门的修炼。

现代人往往习惯于用现代的视角去看待古人。尤其是当一些“唯物主义者”们了解到泰勒斯主张“水是万物之源”的观点时,就断章取义地说他是“唯物主义”,却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位贤者同时还主张“万物皆有灵”。

其实,在修炼者开智开慧后,对万事万物都有深刻的见解,对宏观和微观都有远超常人的认识。能在2600年前拿出这两点主张,足见其证悟与智慧。

泰勒斯还认为大地被安置于水上,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佛家讲的须弥山(Sumeru)位于水上的记载。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经书中描述的层层宇宙和另外空间,就足以让人惊叹其广博宏大的概念与包罗万象的细节了。

很多现代人都说:搞不懂古人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真以为那数以万卷的佛经、道藏里对另外空间的描述都是古人没事瞎编出来的。要知道,一个拥有正常逻辑能力的人都不可能把一切全部归结为古人的想象,因为古代社会环境质朴,在那种环境下古人的思维远比现代人简单,也不可能有多么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而那些另外空间里细节详尽的内容,正如这世上所有的宗教中一致强调的那样,都是传道者、修行者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及亲身经历的。

柏拉图的《斐多篇》(Phaedo)中记载着圣人苏格拉底在离世之前所描述的另外空间的大地,包括球体的构成、大地的颜色、植物的光彩、宝石的形态等种种细节。可这些大段的文字基本上都被当今学哲学的人选择性地无视。现代科学造就的人类连自己亲眼所见的内容都可以当它们不存在,还如何去搞懂“智慧之爱”的真理呢?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a)中从神话的角度阐释了对水的理解: “有些人认为,即使是那些距今时代久远的古人,在他们最初对神的描述中,也有类似的自然观。比如他们认为俄刻阿诺斯(Oceanus,掌管神话中环绕世上所有陆地的大洋河)与忒堤斯(Tethys,最初的海之女神)为创世的父母,而且在叙述中,诸神往往都指水为誓,并将之称为“斯堤克斯”(Styx,前面的二神之女)。对于事物来说,往往最古老的也是最受尊敬的,而大家用来指着发誓的,也应该是最神圣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所参照的是荷马版本的神话谱系。斯堤克斯是两位希腊原始神(Greek primordial deities)俄刻阿诺斯和忒堤斯的女儿,负责掌管斯堤克斯河(River Styx)。尽管属于古老的提坦神族,但斯堤克斯在提坦战争(Titanomachy)中却站在了宙斯一方。战争胜利后,她的名字在奥林匹斯众神中成了神圣和荣誉的象征,所以后来诸神都以斯堤克斯的名字来起誓。根据荷马所述,以斯堤克斯的名义发出的誓言属于最为神圣的誓言,任何违背此誓的神祇都将受到惩罚。

在今天人们的概念中,物质即物质本身。但如果以这种现代观念去研读古人的著作,就完全误解了古希腊哲学中谈到的物质。尤其是一些从苏联时代起就被别有用心地贴上了“唯物主义”标签的古希腊先哲们,都是有神论者,他们所谈的物质、元素,都与神密切相关,而绝非把两者切割开来孤立看待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观点是距今大约2500年前古希腊的四大元素理论,即土、水、火、气这四种基本元素组成了世界。不少人以为这就是“唯物主义”。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几乎同一时代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也谈到过地、水、火、风这“四大”,何其相似?是否也被视为“唯物主义”?

在古希腊,一些元素理论很早就存在于当时的宗教或学术修行领域了(古人没有现代学术概念,研究学术、探索真理即被视为靠近神明的修行)。根据哲学史记载,最早同时拿出这四大元素理论的人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兼占卜师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而这套理论的提出则是从古希腊神学理论基础上推演出来的。简而言之出自于四位主要的神祇:神王宙斯由于司掌天空、光明、雷电,体现着“火”元素;神后赫拉(Hera)是生命之母,意味着“气”元素;宙斯的兄弟冥王哈迪斯(Hades或Aidoneus)统治冥界,也是地下矿产的支配者,因此对应着“土”元素;另一位神内斯提斯(Nestis)用眼泪润泽了凡间的泉水,代表着“水”元素*。

可见,不同的事物由这些物质元素构成,而在相应的不同层面,又有不同的神灵因素参与其中。用我们所熟悉的美术材料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颜料色粉,最早的色粉基本都是源于地下的矿物质,带有土元素;在从坯料开始研磨颜料的过程中需要水洗、使用液体方法提纯、添加结合剂等等,就带有了水元素;在制造色粉时需要经历煅烧以及风干程序,则又有火元素与气元素的参与……因此颜料就由土、水、火、气这四种元素构成。而由于这些元素的背后又有神的因素,所以颜料的背后就具有了与神相联的特性,因此古人讲,要把神造的、或者神教人造的东西拿去正用,比如去描绘神明,通过画作去赞颂神的伟大,都能将这些材料特性中的神性沟通出来。

四大元素在宏观宇宙空间的示意图,由英国学者弗拉德(Robert Fludd)绘制于1617年。图示以地球为基准,由内而外逐层标示了土(Terra,即图中最下方的地球)、水(Aqua)、气(Aer)、火(Ignis)四大元素在太空中的范围与顺序【注:四元素的排序在不同的理论与层次中会有所不同】。古典元素宇宙观在古代音乐和美术理论中曾长久盛行,此图将其注入了音乐的和声学中,描绘了音乐通过四元素特定的声学结构能做到对自然和宇宙的表达。


四大元素理论在过去的时代至少延续了两千年之久,哪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画论中都能找到建立于四元素理论基础上的色彩学理论,与近代西方美术界所熟知的谢弗勒尔(Michel-Eugène Chevreul)或者维拜尔(Jean-Georges Vibert)等人的色彩学理论相比,明显要古朴得多。

不止艺术,四元素理论与古希腊的很多领域都有联系。比如柏拉图同时代的医学家腓利斯提翁(Philistion of Locri)将他从四元素中引申出的冷、热、干、湿四种特性运用到医学上,结合公元前五世纪克罗顿的阿尔克迈翁(Alcmaeon of Croton)所主张的“人体健康取决于各种对立因素间相互平衡”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西方古代医学理论。

除了四大元素之外,古希腊还有一个著名的“第五元素”(Quinta Essentia或Quintessence),叫作“以太”(Aether或Ether)。它在四大元素理论出现早期就为人所知,只是由于人们认为以太更为微观,与四大元素性质不同,便没有将其列入到四大元素中去而已。到了亚里士多德时代,它才被归类于古典元素中,使四元素理论变成了五元素理论。在近代,人们曾一度以为以太是某种假想的电磁波,但经科学研究,认为没有任何观测证据可以证明有这种物质存在,因此现在基本上已经被科技界抛弃。

但实际上,“以太”这个词来源于希腊原始神埃忒尔(Aether),他代表了天界最高部分的虚空,以及那里众神所呼吸的纯洁、光明的空气。两者的中文译名区别很大,但其实在大多数西方语言里基本上就是同一个词。

正如风在这边是自然现象,而在那边是风神一样,事物的一面是具体的物质,而另一面则是神灵。因此“以太”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高空神埃忒尔的展现,这种物质的特点是空灵、虚渺、轻盈、精微、纯净、带有热量,古希腊人认为它是弥漫在太空中无处不在的极微观元素。按哲学史上各种名词出场的时间顺序,它被后人称为“第五元素”,但由于其概念高于常见的水、火、气等自然元素,不少学者也将其视作古典元素中的第一元素。

在理论领域,关于以太存在与否的争论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但绝大多数都完全被局限在现代物理学的框架之内了。这种局限性导致了现代人难以真正认识它在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其实,古人一直秉承着精神与物质合一的理念,认为思想是轻盈的、纯粹的物质。所以他们同样认为,微妙、纯净、空灵的以太同时具有某种规则意志,它建立并维持着万物的秩序。由于是高空神的体现,虽然是很微观的物质,但其本身也带有空、虚的特性。

如果与亚洲古文化横向比较一下,我们就能发现某些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必然的情况。佛教理论中有个名词,叫作“五界”(Panca-dhatavah),也叫“五轮”,即地、水、火、风这“四大”,加上“空界”(Akasha),合在一起概括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础因素。西方早期对此的了解来源于日本,所以一般称之为“Godai”——这是日文“五大”两字的音译。

众所周知,佛教中是没有宙斯、赫拉、哈迪斯、埃忒尔这些希腊神的,佛教的“五界”理论完全来源于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古希腊人通过神的特性推断出五种古典元素的过程毫不相干。并且,东西方拿出这些元素理论的大体时间非常接近,都是在公元前五世纪,那时没有现代科技,交通方式非常原始,文化与学术成果很难迅速传递到另一片大陆。然而,尽管两者的思想内涵不同,但佛教的“地、水、火、风、空”与古希腊的“土、水、火、气、以太”却遥相辉映,这不禁让人想起源自《周易》里的一个成语——殊途同归。

传统与变更

谈了这么多古代文化的内容,也引发出一点感想:在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什么是“传统”。通常,传统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是不是所有时代久远的东西就都是传统的呢?

从各国的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很多基础伦理、习俗都源于古代的神话或宗教。东方神话里的盘古开天、西方宗教中的神定人伦等基础的东西,都是在文明伊始由神所奠定,并传予世人,然后人类将其作为正统文化,一代代承传下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神传文化”。

这些神传文化,很多都是在一茬文明历史的轮回之初所奠定,或者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一步步经过了一个成、住、坏、灭的历程,直到又有新的文明产生,取代旧的文明。

新文明取代旧文明,有些是由于天灾等因素,导致某一地区的人类甚至生物彻底灭绝;而有些则是通过大规模战争或大面积瘟疫等方式,造成大量旧文明的人口死亡,并在其后的历史过程中,幸存者们逐步抛弃原有的文化,同化于新的文明。但在第二种情况下,残存的旧文明并不会彻底消失,而很有可能会被新的文明吸纳一部分,或者作为历史文物与见证保留下来。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由于过去文明的历史是遵循着“成、住、坏、灭”的规律发展的,那么当历史走到坏灭阶段时,那个文明中的文化同样在坏灭的大环境中被破坏着,其中就包括原来的神传文化。也就是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原先的神传文化被后人逐渐改变了,甚至背道而驰。原本神圣、高尚的故事会随着社会道德观念的下滑而慢慢偏离原样,在历史的败坏中渐渐被人加工、改编成低下、堕落的情节,而这种被改变后的文化自然也就不能说它还是“神传文化”了。

然而,这种不再是“神传文化”的变异文化却有一个非常迷惑人的特点——就是它拥有相当长的历史。当它被新文明作为历史遗产保留下来后,它的历史在世人看来会比新文明中神传文化的时间更久远,但它却比新文明的文化败坏、堕落。可是,人类在感情上都是敬重古老的历史的,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这种败坏也会给予某种意义上的承认或认可,由此所导致的后果终将是危险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看清的问题。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什么是传统?就是神传正统。因为神传正统不是以年代来定义的,而要看其本质——必须是神传的、正统的东西。换句话说,即使是神在今天刚传下来的内容,尽管在世间没有任何年代积累,也是传统的。反之,如果不属于正统的东西,哪怕年代再久远,也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当然,有些或许可以被称为“魔的传统”,不过就与这里所述的“传统”无关了。

* * * * * * * * *

在历代的西方美术作品中,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题材的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写了这篇比较浅显而相对中性的文章。其实本文也只是略微介绍了一下文化汪洋海面的一两滴浪花而已,并没有全面深入地去写,仅仅站在常规学术的角度,不涉及更多因素,尽可能让持各种不同观点的各界读者们理解。因此,文中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还请广大读者海涵。

参考文献:

Aristotle,《 Metaphysica 》, 4th century BC
Aristotle,《 Politics 》, 4th century BC
Gustav Schwab,《 Die schönsten Sagen des klassischen Altertums 》, 1840
Herodotus,《 Histories 》, c. 430 BC
Hesiod,《 Works and Days 》, c. 700 BC
Jean-Georges Vibert,《 La Science de la peinture 》, 1891
Leonardo da Vinci,《 Trattato della pittura 》, 1651
Lucius Flavius Philostratus & Charles Daremberg,《 Philostrate : Traité sur la Gymnastique 》, 1858
Plato,《 Apology 》, 399 BC
Plato,《 Phaedo 》, c. 399 BC
Plato,《 Republic 》, 375 BC

* 注:关于内斯提斯,人们并不熟悉这个名字,因此古今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解读。部分学者认为此处指代冥后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因为Nestis这个名字或许源于埃及神话中死者的守护女神奈芙蒂斯(Nephthys),所以可能对应着类似珀耳塞福涅角色的当地女神;另有学者基于这位神所代表的水元素,认为从逻辑上讲Nestis应该是西西里的水神;还有学者从后来罗马海神尼普顿(Neptune或Neptunus)、伊特鲁里亚水神涅腾斯(Nethuns)与Nestis在词源学上的联系,通过与希腊神话里的对应关系推论出海与水之神波塞冬(Poseidon)……这些不确定性也从侧面体现了古希腊神话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