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见仁见智 > 深思明鉴

以德育人 渊远而流长 (上)

——教育的反思和未来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傅明

什么是教育的根本内容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提出自己的见地。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蒙学经典《三字经》开宗明义,就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其实已概括出古人思维中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

古人认为“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先天本性,但是,在后天的成长中,受生长环境中各种各样自私自利观念的影响,先天的善良本性受到干扰,甚至被掩盖、埋藏,体现不出人的善良本性境界,因此,教育的真正内容就是引导人们保有和回归人的先天善良本性境界,其途径就是使人专心于道德修养的充实和提高,在其一生中,面对无数的抉择,能够择善而从之。这与我们今天整个社会崇尚科学的论调是截然相反的。

古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教育思想,源自于他们对以“善”为核心的道德观念的深刻认识。他们认为人与兽、人性与兽性的分界线不仅在于人具有人的外形体貌特征,更具有善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内涵;道德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道”就是天道,天理,它体现的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宇宙、包括地球和人类这一整个的、系统而又繁杂的客观的运行规律。

“德”是人对天道运行、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体把握和认识,同时也是此人道德境界之所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多高的“德”,就能认识多高的“道”。有史以来,人类认识到的各种各样、形式各异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无不在“道德”的蕴涵之中。道德有其自行的演变规律,大到历史王朝的兴衰成败,家族事业的繁盛消亡,小到个人的忧患得失,无不是围绕着道德的多寡而“成住坏灭”,起起落落。对道德存在的深刻把握,使我们的先人睿智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如果不以道德为基础,人类就会变得自私、愚蠢、贪婪、狂妄,就会自以为是地滥用科学的力量,追求眼前利益,破坏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破坏物质环境庞杂而细微的运行规律,使人类面临重大的危机。这就形成了古代社会普遍的以德为本的思想道德规范。因此他们以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树人,育有德之人,树真正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使人类由于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源远而流长,才能对国家的兴亡负起责任来。

所以古代的教育思想,不在于使人获取最大量的物质世界的表面知识,简单地将外界事物、事物之间表层的因果关系及发展趋势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使人沦为知识的载体,在种种表象和形式中孜孜探索。而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向内去找,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去探求和掌握事物更深层次的发展规律,因为错综复杂而又环环相扣的深层、更深层的规律不是追求来的,也不是象技术一样可以向谁学来的,而是人们踏踏实实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随着道德境界不断提高而逐步展现给人的。这样一来,人们探求更深、更精微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其道德境界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人生伸展与升华的历程。

这就是古人为什么非常强调“知行合一”,强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强调“功夫在诗外”,书中的道理,不是为学而学的,而是要人去亲身体会和验证的。这种教育观念的本身,就是一种终身教育和学习的观念,“其知也有涯,其学也无涯”。以宇宙之辽阔,以天地之庞杂,以人事之纷纭,再有智慧的学者,亦不过知其一端而已,因此他们对神秘的宇宙、对未知的世界、对种种奇异而超出人们理解力的现象充满了敬畏和包容,谨言慎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决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是他们对自己、对自己所走过的人生路程和所明白事理的坚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