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詩文樂畫

李白詠月追尋生命真義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 升華

李白生於公元701年2月28日,從小飽讀詩書,博古通今,李白父親曾把他送到眉州象耳山讀書,到公元718年,即開元六年,李白開始修習縱橫術並遊歷蜀中,開元十三年(725年),時年約25歲的李白在遊歷蜀中後開始仗劍遠遊。開元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李白行至揚州,在旅舍之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從字面上,表達了一位遠在他鄉的遊子對故鄉深深懷念之情;用平淡語言娓娓道來,如清水芙蓉,不帶半點修飾;信手拈來,沒有任何造作之痕,無怪後人贊為“妙絕古今”。

然而,李白思故鄉,回家鄉便無煩惱而即得幸福?詩人在另一首詩中寫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間名、利、情,何處是歸宿?一輪明月,從古到今,一日不離,當空臨照,永恒的皎潔、純凈,那豈不就是詩人寄懷的美好境界嗎?

李白被稱為詩仙、謫仙,其之所以先“舉頭望明月”,然後“低頭思故鄉”,即是聖潔上天才是其心靈、精神故鄉,舉頭望之,低頭思之。千古以來,多少世人吟誦此詩,當內心深處的返本歸真之本性被觸動,雖不能了然悟道,卻無名欣悅,這或許是《靜夜思》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真正原因。

從公元725年,至742年之間,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江夏、洛陽、太原等地。後又遊歷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訪仙問道,群賢畢至,留下了眾多美好的詩篇。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詩人開篇即提出一個人類永恒的疑問,“青天有月來幾時?”天上的月亮是什麼時候有的?人世間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對於遙遠的星辰朗月,又有多少人會靜心遙望,求索宇宙時空的奧秘?

人生短暫,但明月長存,古往今來,人事易逝,而月宮中嫦娥等神仙依然還在。把酒吟詩,詩人與明月長相共守。月亮自古以來即代表聖潔、理想、精神和仙界,無論人世如何滄桑變化,興衰起伏,掛在天邊的明月,卻不曾私照任何一個角落,不曾對古人、今人有任何分別,《把酒問月》中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與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到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相互輝映,照亮永恒,啟迪世人向往崇高、蕩盡世俗汙穢、最終返本歸真。

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進宮,唐玄宗為詩仙超凡入勝的才華打動,尊李白為翰林。公元744年,李在長安城寫下了《月下獨酌》是李白詠月的另一千古名篇。詩人以明月為可對談、可相伴朋友,盡管月不解飲、影徒隨身,然而詩人卻視明月視為知已,表達超然物外的神思。“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何嘗不是如此——生來相聚,死而別離。李白在《擬古十二首 其九》中寫到,“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人生就象一場旅行,生命的終結不過是新的開始,在天地之間有的人來有的去,不過是一場輪回而已。詩人借明月抒懷,揭示出生命永恒的大道真義:“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從《靜夜思》到《把酒問月》,至《月下獨酌》,詩人從遠望、問月,到與月相舞,展現了精神鏡界的升華過程。

天寶三年(744年)春,李白離開長安,開始了第二次漫遊,歷時11年。這一時期,是李白創作最豐富時期。天寶五年(746年),李白寫下《夢遊天姥吟留別》藝術形象多采,表現手法新奇,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最具代表性的詩作。

在這首氣象雄闊,天門洞開的巨幅“畫作”中,湖中的明月為詩人送行,“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月夜清光照射下,李白飛渡過明鏡一般之鏡湖。明月將其身影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剡溪。南北朝大詩人、修煉人謝靈運當年遊天姥山時,曾在剡溪住宿。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制木屐,登上謝公曾經攀登之石徑——青雲梯。其後見海日,聞天雞,千巖萬轉,迷花倚石,熊咆龍吟,雲青欲雨,水淡生煙。

詩人寫到“列缺霹靂,丘巒崩摧”,霹靂之中,“洞天石扉,訇然中開”,一個神仙世界突然出現,“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列隊迎接詩人到來。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

另外空間的仙境倏忽消失,詩人返回現實空間。詩人夢醒,嗟嘆現實的無常,“古來萬事東流水”。悠悠萬事,皆有因緣,人生無常,然而在夢境中展現那一切,卻是無比真實,又令人向往,那不就是古往今來,世人向往的天界景象,那怎麼僅僅是虛幻的夢境呢?

月亮是李白詩中最常見的意象,他直接或間接寫到月亮有三百多首。月兔、嫦娥、桂子是他的常客,他筆下之月亮千姿百態: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有“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有“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有“秋山綠蘿中,今夕為誰明”等等,他對月之鐘愛也可謂天下無雙。

盛世唐朝被公認為中華文化的頂峰,璀璨輝煌,儒釋道三家思想在文學作品中達到了空前的融合,不乏畢生鉆研佛道之理的詩人,他們被當時人稱為“仙宗十友”,這些人有的致力於修身養性,有的一生尋仙訪道,尋覓著返璞歸真之路,達到更高的生命境界。在“仙宗十友”中的詩作,千百年來傳誦最廣的無疑是李白的詩篇。在這些詩作中,李白筆下的明月,有如一面徹照世間的鏡子,又如打開宇宙、時空的一扇窗戶,讓後人每每看到月亮,都會想到那些美好的詩句,心中生出光明、希望和感悟,千百年來,人們詠月、賞月,探求天理大道和人生的真諦,渴望回歸美好、善良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