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的靈丹妙藥:以德養性、以德養身

孫思邈是陜西耀縣孫家塬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醫學家和藥學家,相傳他活到141歲時才仙遊。孫思邈一生修德為本,救濟蒼生,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 ,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意思是說: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藥,也不能延年益壽。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禱,就多福多壽,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孫思邈經歷了三個朝代,淡泊名利,不慕仕途。後周朝的宣帝、靜帝請他出仕,之後的隋文帝也請他做國子博士,他都推辭了。到唐太宗即位,下詔延請孫思邈。太宗見他仙風道骨,容顏甚少,感嘆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令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太宗要授他爵位,他堅決推辭不受,只願修身養道,濟助蒼生。

在隋朝末年,天下紛亂,但是孫思邈仍然四處行醫。有一天,孫思邈行醫到江西九江地界,不料發生意外,被一夥占山為王的強盜誤以為是“探子”,綁架到山寨。孫思邈對山大王說:我不是探子,是醫生,已七十歲了,怎麼會是探子呢?綠林好漢們覺得詫異,他看上去才三、四十歲,“你難道是神仙?”山大王本來對於醫者並不在意,“本大王如此壯實,怎有那許多毛病?”然而孫思邈說:“您是否常有胸腹發脹,便幹燥,尿頻細綿,失眠多睡,早起口苦,牙齦出血……”聽完之後,山大王大為吃驚,明白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醫家。

孫思邈曾經在中原焦作一帶行醫,長達二十余年。他在小山村一戶人家住下,在門口置一張小案幾,坐於其後,對面為患者座位,兩人正面相向,盡可能縮短距離。

孫思邈對於患者,只收取微薄的藥費,剛夠成本。遇上家貧者,則分文不取,故實際相當於義診。

孫思邈,不僅堅持對患者少收費或不收費,還反對醫者在病人面前笑語喧嘩,自顧其樂。孫思邈這樣寫道:“(病家)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孫思邈在鄉村行醫的名聲日顯,上門求診者越來越多。為了不讓患者跑得太遠,采取“巡回診療”方式,即在一處住上段時間,再移住他處,盡可能廣泛兼顧。

他提出“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他還寫道:“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因此把自己的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他以德修身,以身作則,並將常見的疾病藥方,刻在石碑上,立在住所路旁,讓人自己照方治療,不取分文。

孫思邈以德養性、以德養身,演繹了中華五千年傳統文明中“敬畏天道,以德為本”的深刻內涵,成為後人了解華夏道德傳統的楷模與佳話。

(部份資料引用自《大醫精誠——孫思邈傳》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