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閑話“弓箭”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乾隆大閱圖(公有領域)


弓箭是遠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相傳是黃帝發明了弓箭,甲骨文中的“侯”字,形像箭矢射向箭靶,上古時期,勇武為尚,善射能中者為首,這也是諸侯之“侯”的來歷。

弓箭在春秋戰國時開始被廣泛應用,被列為兵器之首。當是時,諸侯紛爭,群雄逐鹿,弓箭成為戰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出現了一大批像養由基那樣的百發百中的神箭手。而曾任魏國上地郡守的李悝,為提升軍力,甚至頒布了著名的《習射令》,規定以射箭來決斷訴訟案的曲直。也就是,兩人有糾紛來打官司,直接拉到靶場,比賽射箭,射箭勝者勝訟。此令頒布之後,人們都日以繼夜地練習射技。後來在與秦國人作戰時,由於魏軍射技精良,大敗秦軍。雖然以射斷案未免偏頗,但足見弓箭在古代的重要程度。在漢代很多地方設有專門的機構教授射藝。西漢還規定每年秋季,對邊塞軍士進行射箭考核,以考核成績決定獎罰。這種考試被稱為“秋射”。

古人視射技既是一門武藝更是一門戰術。在古代典籍裏都有不少濃墨重彩,生動逼真的弓箭戰鬥場面:“兩軍相遇,弓弩在先”;“強弓硬弩,射住陣腳”;護住陣形,以拒敵軍“一箭之地”;無論是攻城奪寨,還是伏擊戰、陣地戰,都可以弓箭為利器,“先下手為強”。即便是火器問世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弓箭仍以它的輕巧靈便的長處,繼續服役軍中直到清朝末年。

射以觀盛德

射藝也是儒家認為公卿大夫必須通曉的“六藝”之一。意味深長的是,應尚武而生的弓箭,卻成為了儒家禮樂教化的工具與方法,儒家通過“射禮”引導社會走向平和——有在天子重大祭祀時候的“大射禮”,有每年春秋各州為教民禮讓、敦化成俗的“鄉射禮”,還有在國君會盟、宴會上的“燕射”等等。以“鄉射禮”為例,從“鄉飲酒禮”到“番射”,也就是三輪比賽射技,再到“旅酬”,也是按尊卑之序,交替酬酒,直到全部輪遍。酬酒過程中,堂上堂下音樂或間或合,歌奏不已,盡歡而止……其中無處不體現著禮讓、謙遜、尊卑、禮尚往來的內涵。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弓馬殺伐,本是勇武之力,著重於蠻力與射技,然而孔子認為這只是“主皮之射”,在古代,箭靶多以獸皮或布來制作,通常以“皮”來概稱。孔子認為這種只看重武力的射技有違古道,能否射中“皮”主要是體能,不值得看重;更應該看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養。儒家講仁,“克己復禮為仁”,把尚武、放縱蠻力的“主皮之射”與內斂、克制、禮樂結合起來,正是儒家提倡的“克己復禮”的“仁”之所在。通過“射禮”教化民眾,移風易俗,把“武”與“仁”、“力”與“德”完美的統一在一起。

射藝與修身養性

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因此,射不但是一種體育活動或武術技能,更是一種修身養性培養君子風度的方法。

《禮記》中說“發而不中,反求諸己”;儒家認為射箭的過程就是一個反省、積蓄、進取的過程,射箭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調整好自己的體態心志,所謂“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發而不中的根本原因在於自己,因此不要怨天尤人向外找,應該反躬自問,找自己的不足。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說:君子以修身重德為本,所以不妄自與人爭強好勝,如果說一定要比個高下的話,那就是比射藝了;爭勝之時要“揖讓而升”,也就是上堂比射的一連串禮節;而後“下而飲”,一起下堂飲酒,是謂“君子之爭”。

神韻演出中的弓箭

歷史上著名的神射手典故有很多,如後羿射日、漢代“飛將軍”李廣射虎穿石,還有唐初大將白衣神射薛仁貴“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故事等等。

神韻舞蹈《弓箭舞》展現了一群古代弓箭手“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的高超技藝和雄健身姿,以及古代男子的陽剛之美。

而神韻舞劇《嫦娥奔月》中的後羿專心苦練射箭的功夫,最終成功射下天上的九個太陽,留下適合人類生存的一個太陽,解救了千萬百姓。

五千年歷史長河,擡頭皆是故事,俯首全是文章,傳統神傳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是神韻演出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不同於百老匯或古典芭蕾的經年不斷演出固定的節目。神韻演出是每年一套全新的節目制作,從舞蹈、舞劇、原創音樂到服飾、天幕,每年一套全新制作!真可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戲不同!朋友們,一定不要錯過這一生必看的演出啊。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