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正心

文/明德

“修身正心”,來源於《禮記·大學》。中國古代註重人的道德修養,要求人革除人欲汙弊,達到至善的境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人要達到至善的境界,則必須修身,也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商湯王為了時時端正自己的行為,在浴盆上刻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要修身,則首先必須正心。心不正,人的行為必然不會正,也就達不到修身的目地。那些小人在人看不見時常做不善之事,見了人又極力掩其不善,宣耀自己的偽善,但在別人看來一眼便能將其看穿,那又有什麼用呢?“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只有君子才能嚴格要求自己,即使只有一個人也十分謹慎,“故君子心慎獨也”。

怎樣才是心正呢?“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這裏的身是指心,意思就是心有所怨恨憤怒,有所害怕恐懼,有所愛好喜樂,有所憂愁疑難,則就是心不正。

那麼又怎樣才能做到心正呢?首先要斷除自己的各種非份妄念,做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其次心要公正,做到對自己、對親人、對朋友、對外人、對有缺點的人甚至對自己的“敵人”不偏不倚,客觀公正,一視同仁,“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