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緣歸大法道德升華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揭開木牛流馬之謎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魯班、諸葛亮、祖沖之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新疆高工王湔最先接近謎底,只是始終未能
    解決牛馬負重這個難題。
    ●看《三國演義》與人打賭,郭統霄研究永
    動機失敗,制作木牛流馬卻一舉成功。

木牛流馬可算是中國古科技史上的一大謎團。木牛流馬最遠似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制作過一臺木車馬,且“機關具備,一驅不還”。

不知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約700年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麼,繪聲繪色描繪的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馬的制作原理和工藝卻不著一字。

又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時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又再造了木牛流馬。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未留下只字片圖資料。

我們的先賢似乎是聯手保留下一個千古之謎,以考驗我們後人的智慧。

古謎從此吸引著世世代代的探謎人。遠的不說,僅從1956年以來,全國各地就自發成立了7個木牛流馬研究會。然而,探謎的結果是古謎本身的真實性首先被懷疑被否定,一個“獨輪推車說”幾成千年定論。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紀原》一書中寫道:“木牛即今小車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當代中學家範文瀾先生也認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所謂一腳就是一個車輪,所謂四足,就是在車旁前後裝四條木柱,行車停車時不易傾倒……流馬是改良的木牛,即人力四輪車。”總而言之,大多數研究者、考證者都認為,所謂木牛流馬並不是什麼造物奇觀,而是傳說者的神化和記載者的誇張與誤會。
筆者看到,即使在勉縣武侯墓的展廳裏,介紹諸葛亮生平事跡的雕塑群中,木牛流馬的造型也是獨輪推車,只不過在前邊加飾了一個牛頭或馬頭而已。但總還是有人“愛認死理”,堅信古籍的記載不會是虛罔之筆,堅信木牛流馬確有其物,並試圖將其制造出來。

在許多個失敗者之後,終於有了一個成功者。1986年,新疆工學院王湔高級工程師在學院及所在的機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贊助,做成了3頭木牛流馬。每頭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機,手扶後邊的雙轅就能使之曲膝邁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備負重功能,行李一壓,就走不動了。新疆工學院後來專門成立了古機械研究室,並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但十幾年來,負重行走這個難題仍未能解決。

突破的機會似乎被留給了漢中市洋縣農民郭統霄。45歲的郭統霄生活在洋縣龍亭鎮。這是個千年古鎮,三國時名曰赤阪,諸葛亮曾在此屯有重兵。這裏是關中通往漢中的子午古棧道的西出口,也就是當年木牛流馬運送糧草的出發地之一。加之這裏又是發明造紙術的蔡倫的封地和葬地,濃厚的三國文化氣息和發明家氣息,使這裏成為木牛流馬得以再生的土壤。

有土壤還得有種子。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郭統霄上學時就數物理與數學成績最好,雖說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但他的心湖裏總湧動著創造的欲望。他的第一次創造是在10年前。現在看來這次創造純屬瞎摸。他有一臺手扶拖拉機,農忙務農,農閑運輸。每當拖拉機需要加油時,他就會想:物理課上講過,物體運動時省力就不能省功,省功就不能省力;如果有一種機械既省力又省功多好,那不就會大量地節約燃料嗎?於是,他試圖研究一種新機械。他所夢寐以求的新機械實際上就是現已被科學界判定為不可能的永動機。他的研究當然以失敗而告終。不難想象,即使永動機確實可行,依他所在的科技落後、信息閉塞的陜南鄉間,又是孤立地閉門造車,也絕無成功的可能。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是:其永動機的幾十個齒輪都是木制的。靠鋸子鋸出來的那種不很規則的齒輪,又豈能轉出世界尖端的永動機來?

可造木牛流馬就不一樣了。周圍的科技再落後,信息再閉塞,也比三國時代強到了天上。既然是木牛,那就還是靠鋸子、刨子,這個他可不落後。

說起來,他造木牛流馬純屬偶然。1997年春節期間,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播放,漢中人對三國故事有一種天然的感情,郭統霄天天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觀看。當看到木牛流馬這一集時,有人見郭統霄異常興奮,就與他打趣:“你愛鼓搗,你能把木牛流馬鼓搗出來,我就服你。”他連想都未想就說能。對方馬上抓住話頭與他打賭:“你能做出來,我給你當眾磕三個響頭;你要做不出來就請我一頓酒。”好勝心強的他又說行。

大話說出去了就得幹。何況,這裏是木牛流馬的故鄉,再造木牛流馬,他認為這也是自己的責任。一直在湧動的創造欲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突破口。沒有研制資金,他只好賣掉了手扶拖拉機,並借了兩萬多元債務。

制作木牛流馬最難的不是形體而是運動。從一開始,他就堅信,木牛流馬的行進應當是用腿,而不是用輪子,只有腿才能在棧道上登臺階。可怎麼才能使腿邁動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和慣性原理,設計了杠桿連桿結構、平衡結構、調步結構等內部機關,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試制出第一匹流馬。這匹馬長1.4米,高1.1米,自重17.5公斤,可載重35至40公斤。只需適當加點牽引力或推力,馬便可雙蹄並進行走,還可轉彎調頭。如需馬停步時,只需把舌頭一按,即可將行動機關卡死,這一點,同《三國演義》中的描繪一致。雖然,這第一匹流馬的步幅只有20多厘米,載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畢竟使一個千古之謎有了一個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馬不是作家的誇張,不是史家的誤會,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真實!

能當面欣賞失傳千余年今又復生的木牛流馬實在是一件幸事。由於剛被一家客戶提走了8件現成的木牛流馬,郭統霄只好從自己的作坊裏挪出兩匹尚未完工的流馬給筆者演示。筆者看到,那馬的確是雙腿並進一聳一聳地前進,馬的步幅已可達到50厘米。筆者特地給馬背上抱上兩個小孩,馬照走不誤。

據郭統霄介紹,第一匹流馬做出後,他又先後進行了幾次大的改動,現在筆者看到的是第三代流馬。從第一代到第三代,馬的步幅大多了,且已可上10厘米高的臺階,負重量也可達到75公斤。他正在考慮再做改進,制出第四代流馬。預計第四代流馬步幅將可達到60至70厘米,擡腿上階也可更高一點。

拉動流馬當然是要用一點力氣的。據稱,所用拉力約為負重量的五分之一。考慮到古時在棧道上挑擔的勞累,只用五分之一力氣應當說是很省力的了。

筆者特別註意了流馬的四條腿。與新疆王湔高工制作的木牛流馬不同,此馬沒有膝關節,純粹是硬腿4條。雖然看起來沒有王高工的作品靈活,但似乎更實用。因恰恰是這4根柱子一樣的直腿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難怪他的木牛流馬不存在負重難題。據郭稱,只要把所用材料改進一下,載個一二百公斤沒有問題。
木牛比流馬要晚一些。木牛當然要與流馬有點區別,但區別何在,就連《三國演義》中也沒有說。郭統霄想:馬在奔跑時是雙腿並躍的,而牛走時是交錯邁步的。他就按自己的這一番理解制作木牛,看起來只是步子上的一點變化,實際上是整個內部機關的變化。應當說,造木牛的難度更大一些。遺憾的是,造好的木牛交付給了客戶,筆者只看了他保存的錄像資料,而未能親睹。

只要看看郭統霄作坊角落裏堆積的廢件,就會盡知他為木牛流馬所費的心思。且不說內設的種種機關,僅一個馬身,報廢了的就有純寫實的,有概括為方箱狀和圓桶狀的。而現在定型的馬形,在寫實的基礎上變形,更具裝飾美,也便於木匠制作。